文章于2021月11月06日在学习强国【沪上新论】平台发布
链接:不断增强进博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效应
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世界经济复苏脆弱。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在上海如期开幕。本届进博会是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团结战胜疫情、重振世界经济的特殊时刻举办的。第四届进博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疫情防控更精准、服务保障更精细、城市运行更平稳、溢出效应更显著、进博品牌更响亮的特点,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政府通过进博会扩大进口、加大开放的承诺。本届进博会的创新和意义,不仅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参观者变成参展者,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者“回头率”超过80%,参展商联盟和各专业委员会体现出的高度的专业化水平,首开进口中欧班列“进博号”,以及首次举办线上国家展等,更重要的是,进博会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各国带来足球彩票新机遇,为世界经济注入足球彩票新动能的信号和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事实上,进博会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效应正在不断得到显现和强化。
维护好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创,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疫情对各国经济的冲击还将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12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复苏但复苏势头放缓,IMF为此下调了2021年发达经济体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测,其中,发达经济体预测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供给中断造成的。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以北美、欧洲、东亚三个区域为中心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在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开始步入了重大调整和重构阶段,正在发生持续深刻变化。由于缺乏完善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宏观政策协调,过去两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和不稳定性暴露无遗,局部地区围绕疫情防控的供应链被摧毁。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推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回迁,或者采取多元化供应链战略。这一切都说明,面对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最有力武器。在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的重心将从增量发展转变为存量竞争,产业链的安全将被各国政府置于国家安全的战略考量,供应链弹性将成为跨国企业的优先目标。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对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同样造成不小的困难,这种影响不能说是暂时的、局部的,但可以说是可控的。从疫情发生以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集群优势无可替代,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联系的大趋势仍在发展演变之中,但是不会根本改变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独特地位。对全球经济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标本兼治,既要加快推进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又要加大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在不久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中方倡议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中的责任与担当。
把进博会年年办下去,不仅是中国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对全球开放国内市场的重要门户和推广进口贸易的重要示范,更重要的是,进博会对打通全球产业链和畅通供应链具有显著积极和正面的影响。从供应链角度来说,进口只是第一步,但是,由进口到进出口双向,由贸易到投资,进博会搭建的正是产业链供应链开展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重要平台,是内外需以及对内对外投资转换的重要枢纽。由企业商业展、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国家综合展、专业配套活动等构成的进博会,已经从单一的贸易展会演变为综合性的交流合作平台,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创新,使得进博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此外,线上国家展的举办既是疫情背景下国家展的创新形式,更是进博会推动国家级展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探索,其背后推动的则是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可以相信,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进博会,将极大地推动传统供应链结构从僵硬的线性模式向复杂的网络化生态系统转变,从而大幅提升全球供应链整体效率并降低成本,打造一个有韧性的全球供应链。可以说,进博会无处不在的创新正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助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强韧性和稳定性。
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进博会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指出,“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一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中外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事实再次证明,通过举办进博会主动扩大进口绝对不是中国的权宜之计,相反,随着进博会平台效应的不断放大,将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切将推动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
中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020年11月15日,中国和东盟10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至此,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诞生,这也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最新的消息表明,该协定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2020年底,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2021年9月16日,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一切都表明,一方面中国致力于开放、透明、包容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中国将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与各方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共同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出台海南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中国连续多年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7月,中国发布我国跨境服务贸易领域第一张负面清单——《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该负面清单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商业存在进行规制之外,就服务贸易的其他三种类型,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列出了针对境外服务提供者的11个门类70项特别管理措施,意味着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加强和沿线国家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在推动国际社会共同促进疫苗全球公平分配,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构筑全球疫苗防线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多年来,中国致力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建设性参与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经济治理合作。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于2020年9月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推动制定反映各方意愿、尊重各方利益的数字治理国际规则,积极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已经决定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致力于同各方合力推动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绝对不是把我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建成封闭的国内市场,关起门来搞自我循环,而是要通过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主体,积极对接和联通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进博会和广交会、服贸会“三会”联动发展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在国家的新发展格局中,上海市提出了“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需要找准自身定位,统筹改革和发展,加强进博会与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浦东引领区建设的联动发展。
自贸试验区不仅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而且是中国探索制度型开放的窗口,浦东引领区则向制度开放全面拓展,进一步强化上海“制度性开放”的先锋作用,推动中国深度开放融入世界。“一带一路”是我国制度型开放的典范,标志着中国从接受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向积极引领国际经贸规则转变。因此,将“一带一路”建设和上海自贸区建设相连接,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真正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载体,将促进上海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有鉴于此,上海要围绕进博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目标,重新审视自身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统筹推进“五个中心”、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以进博会的举办为契机,推动进博会与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浦东引领区建设的衔接和联动,进一步放大进博会的溢出带动效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上海可以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和推动进博会和广交会、服贸会“三会”之间的联动发展,以进一步打通内外经济循环之间的堵点,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统一大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而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