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在美利坚立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1773年,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想要购买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必须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中间商,这引起美国人的不满。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倾入大海茶叶正是来自中国福建……”4月21日下午,在我校大型系列讲座“桥见大咖”上,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金融与商业经济系教授陈百助博士以“从人参和鸦片到大蒜和芯片”为题,从中美贸易历史渊源切入,讲授自己对中美贸易与中美关系的思考。我校董事长周星增、副校长郑祥展、校长办公室主任王邦永出席,学生代表听取讲座并与教授现场互动。校党委副书记夏雨主持。
陈百助教授从美国早期对华贸易、中美贸易现状、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为什么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如何避免最坏的结果等五个方面,对中美贸易关系做了详细解读。
中美贸易在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下拉开序幕。1784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派出皇后号轮船到中国广州进行贸易活动。那时候技术尚不发达的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是动物脂肪、花旗参类的“初级产品”,而中国将精美的瓷器、茶叶等高档“制造业”产品出售给美国。为了改变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西方的一些国家便开始采用鸦片交易等方式。那个时代,无数美国青年由此发家致富,成长为贵族,发展出财团财阀。像耶鲁大学骷髅会的创始人卢梭的财富重要来源,美国罗斯福家族在中国收获的第一桶金,铁路大亨福布斯修建铁路的启动资金,无不与之息息相关。当年的中美贸易逆差成为美国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奠定了美国两百年来经济繁荣的坚实基础。
而200年后的当下,中美贸易形势再次扭转,如今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每年约在3000亿到3500亿美金,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60%。中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成为美国政治上最为关心的主题。贸易顺差也从原来两国间诸如相互补充的“大蒜贸易”,进入相互竞争的“芯片贸易”贸易。未来中美间会出现很多行业间的、同行业间的贸易,尤其在制造业、机械方面,中国既向美国出口又从美国进口,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中美之间的贸易形态将越来越像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形态。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的崛起。“当一个大国崛起,会对之前的大国形成挑战,往往会带来摩擦和冲突”,这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当崛起中的中国,遇上掌握全球霸权的美国,中美能躲过“修昔底德陷阱”吗?陈百助教授提出,未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为了避免双方冲突的最坏结果,他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要继续做好中美贸易;二是中国要进一步开放;三是要讲好中国故事。
讲授之后,陈教授就一些专业问题与现场积极提问的同学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他还分享了自己求学、写书的经历,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透过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社会本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挫折与困境。
陈百助教授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金融与商业经济系教授,同时为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南加大-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教授和共同主任。分别在美国罗砌斯特大学和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和数学学士学位。
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审计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兴业全球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洛杉矶领馆优秀留美博士生毕业论文奖学金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目前担任建桥教育集团独立董事。
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海外华人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四川省高新开发区顾问、联合国经济发展署咨询顾问、美国华人学者专家协会理事、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研究领域涉足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国际贸易等。他曾经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教育部,福特基金会,华盛顿中国研究中心,福特基金会,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经费。在多种中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过众多学术文章,专著曾在中外出版社出版。福布斯杂志《东西相会》专栏作者。
拍摄:大学生传媒中心 代傲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