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想要找的

上海教育:思政课“活”了 沪高校创新教学模式让师生都有了获得感

2018-01-181431

2017-12-28来源:新民网

下课铃响起,几位同学争先恐后冲向讲台,向任课教师王茜抛出自己的困惑。这可不是期末考试前的“划重点”,而是一节普普通通的思政课。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了热烈反响。一年多来,上海高校的思政教师们通过改变、创新,不再“简单化灌输”,让思政课“活”了起来,主动参与课堂的同学越来越多,他们感叹:厉害了,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上!

特色思政VS教材理论
  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也没有乏味冗长的说教。今年以来,沪上高校纷纷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各具风格的思政课。“要坚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促进程序公正的实现。”这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中国”课程,第一讲由校长叶青授课。图文并茂的课件、鲜活生动的案例、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下子吸引了到场学生。不少同学意犹未尽,纷纷举手提问,整个授课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学生们都觉得受益匪浅。“‘法治中国’是一门依托学校法学学科优势,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学生成为温暖而有正义感的法律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庆寺表示。
  无独有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2017年以“交通改变中国”为主线,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全校资源,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精心打造“交通中国”思政选修课。工程大党委书记李江以《大国战略:走向世界的中国交通》为题,开启了“交通中国”第一课。从介绍“丝绸之路”到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李江的“娓娓道来”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每每讲到关键之处,便有同学举起手机拍下课件。在李江看来,通过润物无声的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今年9月,一直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探索将雷锋精神与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上海建桥学院,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又跨出了新的一步:成立了沪上民办高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我们将雷锋精神融入教材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及工匠精神等教学内容,将新时代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身边人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强大力量、以平凡善者的默默奉献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学雷锋的热情。”该校党委书记江彦桥介绍说。大一学生罗露在上完课后感慨:“我们学习的雷锋精神,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这股精神力量跨越了时空,引领着我们新时代青年前行。”

打成一片VS唱“独角戏”
  今年起,上海高校以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目标,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思政老师主动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改变了原来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思政课的讨论声和笑声多了起来。
  她的课堂上,学生会为她的精彩言论而起立鼓掌,也会因为有不同意见提出质疑。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茜刚走上讲台三四年,却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在她看来,自己的秘诀就是“心中有爱”。“首先是对国家的爱,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这是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其次是对学生的爱,在教学相长中凝结出的师生情是相互的,有回应的爱。最后是对自己的爱,如果作为老师,不懂得自尊自爱,如何去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上课时,看到有学生用手机看《功夫熊猫》,王茜并不点破,反而把它灵活用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部分的课堂案例。“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可电影却宣扬的是美国的价值观,这值得我们深思。”从电影讲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学生们兴趣提高了,发言积极了,手机也收起来了。王茜还通过易班、邮件等方式鼓励大家提出问题,“提取公因数”后,在课堂上予以解答。渐渐的,王茜获得了大家的信任。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课间主动找她交流、探讨。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位教师邵长鹏、赵冰更是通过在课后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几位藏族大学生告诉邵长鹏自己感觉上课“很煎熬、变得不自信、不爱学习”,邵长鹏听后非但没有责怪,而是耐心帮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给出自己的建议,“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帮助他们安心读书、顺心成长。”邵长鹏说。
润物无声VS枯燥说教
  近两年来,上海市教委提出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后者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将思政课改革与全员育人相结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英语学院共同设计了面向全校各专业、全英语授课的《中外时文选读》课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联合授课。课程精心编选以英文发表的中外国家领导人、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世界著名学者足球彩票中国问题的演讲、讲话研究文章,让大学生在中外观点的碰撞中领会、感悟和把握不同文化背后的话语思维与逻辑,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外语专业素养的同步提高。课程推出后,反响热烈。
  课程思政的创新,需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师生互动新模式。在帮助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周联是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数学系的一名教师。自从去年底他教授《高等数学》入选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后,周联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近学生,密切联系学生。“除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也要占领课外师生互动这一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周联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如果缺少有效的课外互动,学生的问题将得不到及时解决,这将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不理解、对自我能力的不自信、对教师专业水平的不信任等问题的出现。思前想后,周联开设了直播答疑,利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变学风  做数学达人的伯乐。该校学生楼杭说:“周联老师的高数教学创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一项。对直播的学生而言,能够得到老师的指导,也能及时发现解题的错误,为老师了解、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方式。”

上海电机学院材料学院针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一带一路建设”等既有专业特色又含深层次价值思索的题目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辩论赛,将“中国制造”“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融入其中,强调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使同学们更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在新生辩论赛中进行‘课程思政’是我校的新尝试,对大学生智育和德育统一发展起到了很大帮助。”材料学院院长李荣斌表示。
  思政的“随风潜入夜”还有其它点滴展现,在十九大召开的当天,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电视平台“上外直播”频道全程转播十九大开幕式,在教学楼里、办公区域、寝室楼边,都能看到正在通过电脑、手机收看收听开幕式的教职员工和学子。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育明轮”上,116名学生在蓝色国土上集体收看十九大直播,并开展热烈讨论……

有收获感VS完成任务
  《周易》、杨绛的《我们仨》、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这些各时代各领域的经典作品,时常天马行空般出现在复旦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娓娓道来,学生津津有味听完三节课,几乎没有人提前离去。“最初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上课,但没想到思政教师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要去用心体味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有同学如此评价。
  如今的思想政治课一堂课下来,不少大学生感慨“没想到课堂如此有趣”,不少授课老师感言“没想到学生带给自己这么强的成就感”。上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斯云的“交通中国”,姚国瑶意犹未尽。“太精彩了!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典故也很是有趣。课后,我和小伙伴们也开始思考‘交通改变中国’的发展路线。”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艳红说:“课堂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比以前大了不少,学生不再在思政课上看专业课书籍了,而能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探索做人做事的思想政治素质。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厘清并在教学中综合实施,使自己经历了挑战,但挑战过后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收获:教学理念更清晰、教学能力有提高、教学研究更深入、教学效果更突出。”该院另一名教师表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显著提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前排坐满人和抬头率提高。师生之间有了一种教学相长、交流互动的良好氛围。
  “在《中国近代史》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步伐,走进百年沧桑与辉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本来以为思修课会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但意外的是,老师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事例和我们进行互动,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解决眼前的困难、提高自身素质,让我们发现了思修课也有乐趣。”“在课堂上,我们从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感受到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一句句的“收获感”,思政课的创新带来了良性循环,“盛装”开课的高校思政课,让无数年轻的心为之惊艳,也让“园丁们”的动力更加饱满。

链接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7/12/28/2089089.html


热点新闻